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_亚洲欧美精品在线精品二区_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三级_任我爽橹在线视频精品一

<bdo id="gtnf3"></bdo>

  1. <address id="gtnf3"><var id="gtnf3"></var></address>
    <dfn id="gtnf3"><mark id="gtnf3"></mark></dfn>

    1. <pre id="gtnf3"><del id="gtnf3"><th id="gtnf3"></th></del></pre>

      <dfn id="gtnf3"><ul id="gtnf3"></ul></dfn>
    2. ??诰W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燈下故人 道出瓊州故事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尤夢瑜 實習生 朱乃飛 通訊員 吳慧 時間:2018-12-24 10:25:03 星期一

        原標題:146件文物、200多張照片再現史圖博的海南足跡

        燈下故人 道出瓊州故事

        白褐色條紋男上衣。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朱乃飛 通訊員 吳慧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今昔對比總令人感慨,感嘆物是人非也常訴情誼亙古。

        200多張珍貴的照片,以新舊對比的方式并列懸掛,顯示出海南中部地區(qū)許多地方的昨日與今時;146件文物再現民國時期黎族地區(qū)的人文風貌。照片也好,實物也罷,這一切都源自于一個德國人——漢斯·史圖博。

        黎族杞方言竹圈樹皮男帽。

        2018年11月,省博物館迎來了建館10周年的日子。在這一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節(jié)點上,省博物館策劃了“燈下故人——一個德國人與海南島的故事”原創(chuàng)展覽,通過追尋漢斯·史圖博的足跡,讓人們了解海南島的少數民族文化;同時,也以此展覽展示地方博物館對于本土文化的記錄與傳承。展覽從2018年12月15日持續(xù)至2019年1月15日。

        “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边@是宋代文人黃庭堅《品令·茶詞》中的一句詞。策展團隊此次取用“燈下故人”, 正是寓意史圖博所征集過的文物和他本人的故事來到海南省博物館,正可謂故人歸來。展覽通過“史圖博其人”“史圖博其事”“未完的故事”三個部分,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的那段“追與尋”,以及2017年省博物館組織的“重走史圖博之路”活動,讓人們更深入了解這位外國“故人”的海南情緣,展開今時今日的“追與尋”。

        彎竹把編繩趕牛鞭和藤編套煙筒。

        兩次來瓊征集300余件文物

        漢斯·史圖博(Hans Stübel),德國民族學家、人類學家,1885年出生于德國萊比錫。從1903年起,他先后在耶拿、慕尼黑、萊比錫等地學習醫(yī)學,1908年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1910年任教于耶拿大學。1924年春,史圖博應邀到同濟大學任教,就職于醫(yī)學院,擔任醫(yī)科生理學教授兼生理學館主任。直至1951年,史圖博才從中國返回德國。據了解,史圖博是當時同濟大學中最后一名回國的德國籍教師。1961年,史圖博在德國埃爾蘭根病逝。

        史圖博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非常感興趣,每逢假期,他都會約請助教充當翻譯,一起到中國各地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游歷和考察,其考察內容相當廣泛,包括民族的起源、歷史、經濟狀況、飲食與服飾、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民歌、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植物分類等。他先后游歷過的地區(qū)有浙閩交界的畬族地區(qū),粵桂相鄰的瑤族地區(qū),云貴兩省的苗族、傈僳族地區(qū),甘青兩省的蒙古族、藏族地區(qū)以及海南島的黎族地區(qū)。

        竹編菱形紋火藥袋。

        1931年、1932年的兩個暑假,史圖博來到海南,深入中部黎族地區(qū),了解這里的人文地貌。據統(tǒng)計,史圖博團隊通過這兩次考察,先后收集到少數民族文物共349件/套,以黎族服飾居多,還包括數件生產及生活用具。

        考察的成果不僅僅體現在民族文物的征集上,1937年,史圖博根據這兩次的考察收獲所著的德文版《海南島民族志》在德國柏林出版。1943年,日本人清水三男擔任翻譯,由平野義太郎作為譯本編者,該書出版了日文版。1964年,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對日文版進行翻譯,用蠟紙刻印了中文版。2002年,海南省民族學會將這蠟紙刻印的資料重新整理,印制成冊。

        “由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黎族的學術研究并不多,導致德文版、日文版中的一些表述不夠準確。因此,多年來,這本書的中譯本一直都是當做內部資料來使用,至今都從未正式出版過?!笔〔┪镳^副館長王輝山介紹。

        走進“燈下故人”展廳,以白色為主色調的展廳盡顯雅致。一進門的左邊第一個展柜中陳列著現由海南省博物館收藏的最初的德文版《海南島民族志》一書,陳舊的卡其布面封皮上,燙金字依舊顯眼。擺在它旁邊的則是日文版書籍以及上世紀60年代,中國科學院廣東民族研究所整理的中文版本。幾本并列擺放的德、日、漢三種語言的書籍道出了這本書流傳有序,也讓史圖博其人和通過他所傳播的黎族故事,在幾種語言的時空對話下更顯珍貴。

        芭蕉莖皮拖鞋。

        精美黎族文物再現當年風貌

        1937年,上海博物館舉辦專題展覽“海南島黎(族)苗(族)民物展覽”,展示了史圖博兩次海南之行所征集到的物件。1946年6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同意撥付350萬元(約合當時的1500美元)購買這批民族文物。而后,這批文物被劃撥至中央博物院(即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前身)。1955年,這批文物再次被劃撥至故宮博物院,直至1959年,其中約220件/套“安家”至北京的民族文化宮。

        時至今天,當年的這300多件/套文物分散在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而珍貴的圖片資料依然保存在南京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館館長陳江在上世紀80年代于南京博物院浩瀚的歷史文獻中,敏銳捕捉到史圖博所拍攝的海南影像,因這一偶然發(fā)現的文物線索,促成了此次的“燈下故人”展覽。海南省博物館策展團隊籌備兩年,前往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和民族文化宮等地,收集到此次展出的100余件文物,讓它們在闊別海南80余載后,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30年之際,再次回到了這里。

        仔細端詳這些于上世紀30年代收集到的生活物件,精美是它們給不少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許多生活物件在今天的黎族地區(qū)已難以見到。

        黎族潤方言織人紋筒裙料。

        黑色的布面上針腳密密,繡著精美的圖案,雖是手工制作的煙袋,可下方的兩個袋角依舊圓滑、對稱,揭蓋的設計配上盤扣很是體現生活情趣。當年,黎族男人都習慣抽水煙,出門便要隨身攜帶煙絲,而這精巧的繡花煙袋正是方便他們存放煙絲的。時代的變遷讓抽水煙的習慣慢慢消失,所以今天,當文博工作者們再去黎族地區(qū)征集文物時,很難再發(fā)現如煙袋這樣的物件。除了這件繡花煙袋,還有一個皮質煙袋也是做工精細,頗有今日流行的復古皮具之感。

        藤編腰簍是黎族人民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而此次展出的一個腰簍,其精美程度讓省博物館工作人員感嘆。這個腰簍整體為胡桃木色,除了編織精細外,分層也十分整齊,底座由銅錢編制而成。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配繩上也對稱綴有木質圓珠和銅錢,陳列在柜中如一件精致的擺設。

        紫紅色發(fā)簪纓穗、發(fā)簪纓穗。

        “應該說,這批文物都具有很強的時代感,它們見證著上個世紀初期,黎族、苗族百姓的生活?!蓖踺x山說。

        一副猿骨筷也很有年代感。當年,史圖博一行在今天的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zhèn)等地停留了約一周的時間,這副骨筷就是在霸王嶺附近收得的??曜邮怯瞄L臂猿的上臂骨制成。據說,當時的人們用長臂猿骨頭制作筷子還有一個用途,那就是試毒。

        展出的一件藤編燈架也很有特點。上方打結的地方如現在常見的中國結,下方橫置的木桿上放著燈座。據了解,當年,大家用蓖麻等植物籽榨油燃燈,而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煤油燈從漢族人聚集區(qū)逐漸普及,這樣的燈架也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人紋幾何紋雙頭骨簪。

        史圖博在《海南島民族志》中提到,白沙峒黎族是受外界影響特別少的種族。這里的男子固有的風俗是挽髻腦后,把垂在前面的布扎上帶子纏在腰間。婦女服裝是海南居民中最有藝術性和最美麗的,紡織和刺繡的技術特別發(fā)達。

        白沙峒女子們常用的骨簪別具特色,只有這一潤方言地區(qū)的骨簪,其簪頭處刻著人物形象。在展品中,海南日報記者看到了極為精巧的發(fā)梳,其長度不過三指寬,木齒細密,而它的功能則是固定發(fā)髻。

        本次展出的展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黎族、苗族服飾。仔細觀察當年的黎族筒裙等織錦圖案,雖時過80余年,但黎錦的圖案、編織手法、染色技巧等和現在相比并未有大的不同。這也正體現了“黎族織錦是中國紡織業(yè)的‘活化石’”這一特點。

        刻幾何紋長方形針線盒、雕花紡織分經木、獨木針線盒。

        新舊照片間的穿越對話

        策展團隊為參觀者們用心地設計了參觀線路,他們根據當年史圖博的線路,在展廳地面上貼出了標志,讓人們在參觀時,仿佛也走上了當年史圖博一行的路線。而以白色為主色調的展廳中,幾何圖形的穿插更顯藝術性,避開了民族展覽時常用的濃烈色調,淡雅的氛圍更有利于觀眾將目光集中在展覽本身。

        展覽入口處,一個形似電影放映的燈箱置于場地中間,策展團隊用置于其中的投影裝置將當年史圖博一行拍下的老照片一張張地投影在印著灰白色圖案的背景板上,讓參觀者在“燈下”會“故人”。

        而在展柜中,一張張新舊對比圖片則給參觀者們帶來更多的信息。展覽的第三部分“未完的故事”,向大家介紹了2017年在海南省博物館的組織下,來自故宮博物院、民族文化宮、南京博物院以及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等相關機構的20余人,開展的“重走史圖博之路”活動。這些新照片,正是在此次“重走”活動中拍攝的。

        鏤空方底圓形掛銅錢竹藤腰簍。

        在展板上,策展團隊摘選了不少史圖博當年寫下的日記,字里行間記錄著他倍感新奇的見聞,這些日記內容也在87年后,讓今天的人們感同身受,如臨其境。

        回顧史圖博的海南之行,他所作出的貢獻顯然不止于有形的著作與文物收集。據策展負責人介紹,上世紀初期,許多人對黎族的細化分類多是依據裝飾和漢化程度等要素,而史圖博的分類則是建立在民族學、民俗學和語言學基礎之上,是較為科學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今天人們對黎族五大方言區(qū)的分類正是以他的分類為基礎而來。其次,史圖博的海南之行也開創(chuàng)了黎族地區(qū)民族學研究田野調查先河。不僅如此,他還通過對人體觀察和測量,將黎族與臺灣的高山族和東南亞的許多民族進行了比較,還就黎族族源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假設,由此引發(fā)了民族學界對于黎族族源問題的深入討論,從而推動了整個黎學的研究和發(fā)展進步。

        展陳菁華

        海南省博物館特約

      ?

      ?

      相關鏈接:

      【發(fā)現??谥愧摺亢?谖骞舻墓适?需要你我用心傾聽(組圖)
      兩棵高山榕 續(xù)寫春天的故事
      淚目!親歷者講述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故事
      海南省博十周年 “一個德國人與海南島的故事”原創(chuàng)展亮相

      ?

      (編輯:王秋芳)
      ?

      網友回帖

             www.zw34.cc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