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存的后人至今還保留著潘存的真跡 于偉慧 攝
坐落在文昌市鋪前鎮(zhèn)的溪北書院已有116年的歷史。蘇曉杰 攝
海南,1988年建省。而早在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海南文昌人潘存就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向朝廷提議“瓊州改建行省”,親自撰擬建省理由與方案,呈報兩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對此建議十分重視,但因當時國事紛亂,不久張之洞調離,建省之事擱置。查閱歷史記載,潘存是至今所知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海南建省之人。
時至今日,潘存的后代絕大部分都在海南。近日記者找到了潘存的曾孫、今已八十高齡的潘先科,他說,潘存不僅是海南建省的先行倡議者,也是一位為發(fā)展地方教育東奔西走,名播東瀛的海南書法家。
潘存的曾孫潘先科的家,在??谒馓沾沙呛蟮囊粭l老巷子里,巷子很是悠長,也很干凈。潘家客廳的正面,掛著潘存和他夫人的畫像,而在客廳的一側,則掛著潘存和其親家韓錦云的畫像。潘先科拿出有關潘存的史料、書籍和家譜,關于曾祖父的故事在老人的口中娓娓道來。
最早提議海南設立行省
潘存,字仲模,號孺初,1818年(清嘉慶二十三年)生于文昌鋪前港頭村。后遷居白沙園村,兩地相距不到半里,7歲進入私塾讀書,聰明伶俐,學習刻苦認真,十二三歲時,就能寫一手好文章,塾師和同學無不為之合掌稱贊,被人們稱為“神童”。
1851年(咸豐元年)潘存應本省鄉(xiāng)試,中廣東省舉人,題第五十五名,時年已34歲。后應禮部考試,循例捐戶部主事,分發(fā)戶部福建司行走。然而在京30年,一直未得遷升。1883年已66歲的潘存決意隱歸,回到家鄉(xiāng)海南文昌。
光緒十年(1884),時值法帝國主義滋事,擾廣西、福建、基隆等地。瓊州西北與越南近鄰,東北與閩海相接,孤懸海外,為戰(zhàn)略要地是兩廣屏障。當時的廣東總督張樹聲知潘存才德,推薦他為雷(州)瓊(州)兩郡團練。潘存經(jīng)營守衛(wèi),地方得以安寧,清廷論功賜以四品官銜。其時,潘存還向朝廷提議“瓊州改建行省”,并親自撰擬建省理由與方案,呈報兩廣總督張之洞。張之洞對此建議十分重視,但因當時國事紛亂,不久張之洞調離未予處理。查閱歷史記載,潘存是至今所知史上第一個提出海南建省的人。
然而,潘存所處的時代,政府無能,官員腐敗,民不聊生,外敵入侵;當時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潘存在當時提出海南建省,朝廷對此建議并未采納。
提出海南建立行省雖然沒有得到朝廷采納,但潘存依舊篤行嗜學,秉性剛直,從政30年,廉潔奉公,學識淵博,洞察時務,得到官方應有的器重。他辭官歸田時已年近古稀,為發(fā)展地方教育東奔西走,為培育人才嘔心瀝血。
書法家潘存畫像
傳為潘存所書溪北書院牌匾
潘存與溪北書院
提起潘存,不得不提到坐落于文昌鋪前的溪北書院。1883年,已66歲的潘存一直未得遷升,決意歸隱回到家鄉(xiāng)海南文昌。在此前后,潘存先后受聘主講于惠州豐湖書院、海南蘇泉書院及文昌蔚文書院,大力培育人才,養(yǎng)一方正氣。
潘存的教育思想是把德育放在首位,非常強調思想修養(yǎng),他說:“讀書先求做人為要,我不欲與今人爭文章,而欲與古人爭德行”,“學者,宜以德行見長,莫徒以文辭見長”,可見潘存擺正了讀書與做人的關系,即擺在首位的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
有生之年到處講學,一心想弘揚儒學的潘存想創(chuàng)立奇甸書院,以恢復海南先賢丘文莊公之傳統(tǒng),教育后學,可惜沒有成功。此后又籌辦溪北書院,嘔心瀝血。
時至今日,溪北書院仍存,位于文昌文北中學,書院占地面積20多畝,前臨清水池塘,規(guī)模宏大,多采用透雕工藝和花鳥瑞獸裝飾。書院坐北朝南,正室三進,兩邊為廂房,卷棚頂鋪蓋璃琉瓦。正門鑲掛清末著名書法家楊守敬書寫的“溪北書院”匾額。二進廳堂懸掛“講堂”木匾,為五開間四合院,是書院訓導學生的場所。三進正堂為“經(jīng)正樓”,為書院主體建筑。“溪北書院”四個字為楊守敬所書,而“講堂”和“經(jīng)正樓”則為潘存所書。
而仔細觀察,溪北書院的繁體“書”字缺一橫,講堂的“講”字缺一豎,是當時的筆誤,還是另有原因?文昌文北中學老師鄧方群對此有著深入的研究:“書字缺一橫,講字缺一豎,兩字各缺一筆,這就是書法中所講的殘缺字,這是潘存和楊守敬意在告訴后人,書字缺一橫告訴學子在一生中有讀不完的書,講字缺一豎告訴老師在一生中有講不完的學,無論師生都要不斷學習,可見當時潘存建造溪北書院時的用心良苦?!?/p>
溪北書院在雷瓊道朱采和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籌資,建造書院購藏書籍,聘任學者講學,以培育人杰。“經(jīng)正樓”后遭臺風破壞,于1921年改建成現(xiàn)在的中西合璧式二層樓建筑?,F(xiàn)今保存完好,辛亥革命后一直作為學校使用至今。
溪北書院即將建成時,光緒十九年(1893)潘存因年高勞累去世。潘存墓坐落在鋪前鎮(zhèn)東坡鄉(xiāng)港頭村南坡,墓碑刻“清故中憲大夫戶部事潘府君諱存之神道”。墓園至今保存較為完整。
傳為潘存所書溪北書院“講堂”牌匾
潘存《研傳一兄屬臨冊頁》墨跡
名播東瀛的海南書法家
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張岳崧、潘存,是明清兩代海南人中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書法家。
潘存從小就酷愛書法,無論是漢魏六朝的碑版,還是唐宋明諸名家的法帖,他都大量收藏,朝夕摹寫,勤學苦練,廢寢忘食,所以,書法超群,名揚中外,尤為日本和朝鮮的收藏家所愛,不惜重金購買,現(xiàn)存于海口五公祠樓上的楹聯(lián)“唐嗟莫造,送誤偏安,天下幾人才,置之海外;道繼前賢,教開后學,乾坤有正氣,在此樓中”和文昌溪北書院“學問無他,求益乎身心家國天下;載籍極博,拆中于易書詩禮春秋”,都是他親筆撰寫。
至今在潘存后人潘先科的家中,還保留著潘存的真跡。潘先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此書法集里有潘存上百幅的書法,據(jù)了解目前現(xiàn)存兩本,其中一本在日本,一本在自己家中。
潘存學書,主要以漢魏六朝碑版為主。他遍臨諸碑,雜取各家所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在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成為清末嶺南碑派書法家中的重要一員。他和當時的嶺南碑派書家李文田、鄧承修、江逢辰、曾習經(jīng)等人一起,為清末嶺南書壇的嬗變推波助瀾,為碑派的中興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在書法實踐之外,潘存還有兩件與書法有關的大事值得說一說。一是著書立傳,嘉惠后學。潘存輯有《楷書溯源》一書共15卷,由弟子楊守敬編印,于光緒三年(1877年)出版。該書是一本楷書匯編,仿翟云升《隸篇》體例,故又名《今隸篇》,收錄漢至五代的楷書于一編,按《說文》部首編排,共采古碑碣、磚文、造像646種,集帖82種,每字均依原碑之大小,雙鈞摹錄,并注明出處,詳加考證,是學習楷書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書。這本書在清末書法界影響頗大。
二是傳道授業(yè),廣播書藝。同治二年,潘存在北京與著名書家、碑帖專家楊守敬結識,并指導其研究金石之學。其后,潘存又指導日本書家中林梧竹學習碑派筆法。日本京都教育大學教授、日本書法交流史研究會會長杉村邦彥為陳振濂《中日書法藝術比較》一書作序時說:“明治十三年(1880年),書法家中林梧竹,以一介布衣抱著專門學習書法的目的渡海去中國,向楊守敬的老師潘存學習漢魏六朝筆法,自此以后,許多日本人士以書法學習為主要目的,相繼赴中國留學,揭開了中日書法交流史上一次‘革命性’的轉換,其意義不可估量。”
而據(jù)潘先科介紹,就在兩年前,曾經(jīng)有日本學者專門找他看其曾祖父的書法真跡,之后,從日本給他郵寄了許多有關潘存書法研究的著作。
據(jù)介紹,日本在明治時代以前,流行的都是王羲之書風,自中林梧竹向潘存學習書法之后,特別是潘的弟子楊守敬出使日本,帶去了大量的碑版拓片,方使日本人眼界大開,開始學習漢魏書風,遂開創(chuàng)了日本書法多樣化的局面。這其中,潘存居功大焉。
www.zw34.cc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wǎng)版權所有 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