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總是熱氣騰騰的。
????本文節(jié)選自《舌尖上的新年》,本文作者為《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
我參加工作25年,這25年里只有一兩次的春節(jié)是在自己家過的。除了多幾天假,過年那幾天對我來說和工作時間無異。
不過年是我的日常從美食的角度,我吃過的最怪異的年夜飯是在日本NHK的食堂。那是1998年,我在日本參加培訓,三十那天晚上開飯的時候,培訓老師突然說:“我們有一位中國學員,今天是中國人的春節(jié),在此讓我們?yōu)樗麘c祝?!蔽液苡悬c小感動。老師所說的慶祝,就是在那天的份飯里特別為我加了個小碗,碗里盛著一只餃子、一點湯。那餃子就是日本超市里常見的廣東產(chǎn)速凍大餡餃子,因為太難吃了我沒吃完,但這份心意感人。
其他的年夜飯都乏善可陳。剛工作那幾年春節(jié)我都在值班室值班接電話,訂個盒飯就算了;后來輪到同事值班,我卻在外地拍攝;再后來值班和拍攝都少了,卻經(jīng)常是同事加班沒回家,我也不好意思走,就陪著他們,找個飯館隨便吃點。年夜飯的館子每年換,一起吃飯的同事年年變。對過年這件事,我的個人感情是抽離的,難以切身感受?!渡嗉馍系男履辍沸枰阎袊鞯氐拿朗澈瓦^年情感傳遞給觀眾,可我卻恰恰是一個不與家人一起過年的人。
那是童年,面目不清的甜有些甜味形容不好,但總深藏在感官的深處戒不了
其實我很理解過年的味道。
小時候每到過年,我爸爸就做紅薯糖。將紅薯反反復復熬煮成糖漿,簸箕上撒一層炒面防止黏底兒,把濃稠的糖漿澆在簸箕上,晾涼。糖漿即成,吃法多樣。一種是把糖掰成塊兒放碗里,隔水融化,待糖軟下來后將筷子插進糖里不停地攪,卷出來像棒棒糖一樣,還能拉出很長的絲。還有一種吃法是將花生、芝麻剝好、炒香,加桂花、青紅絲一起鋪在桌上,把熬化的糖稀澆在上面,等它冷卻,切片。有的人家不用花生芝麻,買一毛錢的米花或者玉米花來配糖稀,自制米花糖。不怕麻煩的還能用紅薯糖做酥糖。將炒面薄薄地鋪一層在板上,澆上紅薯糖,待稍冷卻卷起,一邊卷一邊撒豆粉,最后切成花卷狀。放涼后酥糖變脆,咬一口天崩地裂。這種簡單零食陪我度過很多個天寒地凍的新年。
紅薯糖沒有結晶和萃取,顏色黑紅、狀似紅糖,味道卻非純甜,而是一種面目不清的甜?,F(xiàn)在這種糖非常少見,因為少有人做。有熬紅薯的功夫,買一斤白糖化了做糖稀要快得多。
讀大學那年的寒假,有天在宿舍里看書的時候,我突然非常想吃紅薯糖。北京有各種糖,但無論哪種都沒有那個面目不清的味道。
借拍攝《舌尖上的新年》之機,我們走了全國很多地方,最后在河北大名縣找到了這種糖。時間過去了幾十年,居然還有人在做費力不討好的紅薯糖。帶著驚喜和敬佩,品嘗之下,我覺得味道不錯。
一抹亮色,主婦的細密心思顏色搭配其實也是很講究的。
我媽媽拿手的過年廚藝是兩樣,年糕和粑粑。小時候的年糕特別香,細條狀的年糕蒸出來蘸上桂花紅糖,一口咬下,食材最本質(zhì)的滋味相互交融,美極了。做粑粑,要蒸好糯米團成團,甜粑粑里加糖,表面油煎后直接吃。咸粑粑里放肉餡和菜餡,將切得細細的五花肉絲配著青菜團成團,加上干辣椒切出的辣椒絲一起放進方盤里,用搟面杖來回搟,最后用刀切成方塊。對我家來說,團成圓的代表甜,切成方的代表咸,無論方圓,粑粑都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
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拼的是手段和關系。也不知道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總之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在過年前搞到足夠的鹽水瓶和西紅柿。將鹽水瓶用開水燒過殺菌,把秋天最后一波西紅柿煮熟,加一點點鹽、切成條塞進瓶里。我們稱之為西紅柿醬,但嚴格說起來它算不上醬,只是一種儲存西紅柿的方法。年前那個月你去看,每家背陰的地方都放著一溜紅,它是春節(jié)的一種顏色。這是主婦的細密心思——要在這新舊交接之際帶給家人好意頭。有了西紅柿醬,年三十的餐桌上就能多一盤西紅柿炒蛋,菜的顏色也更豐盛一些。
一家之長的執(zhí)著,燒雞必須親自做我一直覺得我們家是很典型的南北中國,典型在我父母的家鄉(xiāng)分別在淮河兩岸。吃米還是吃面,一提起這個問題南方人和北方人總能掐起來。這個問題在我家同樣存在,卻從沒因此產(chǎn)生過矛盾。我爸爸是淮北人,吃面;媽媽是淮南人,吃米。我爸覺得吃米飯吃不飽,我媽覺得吃饅頭吃著玩,他倆永遠吃不到一起。但老兩口結婚50多年沒紅過臉。
我媽做米飯,換小火的時候總會給我爸放進兩只饅頭;我爸做饅頭,蒸鍋的中間總是空的,為的是給我媽熱一碗米飯。就這樣,遍及全國的米面之爭在我家一直爭不起來。過年時,他倆也按照各自的口味分工協(xié)作。我媽媽負責做糍粑,我爸爸負責做燒雞和紅薯糖、炸排叉、炸寸金,最后年夜飯的餐桌上也是南北薈萃。
燒雞一定得有,別人家的燒雞可以去買,我爸是符離人,親手做燒雞是他的執(zhí)著。將自家養(yǎng)的雞宰凈,把糖在油里融化了,趁熱往雞身上掛糖稀,一遍一遍地淋,燙到雞的皮膚微微泛紅,糖稀掛滿后把雞放進油里炸,炸出漂亮的鮮紅色,這時再鹵,才好吃。說實話,我父親干教育是一把好手,但做燒雞的手藝著實一般。燒雞要有老鹵才香,但我們家不是開燒雞店的,一年只做這一回,用的都是現(xiàn)熬的鹵湯,論品相和味道當然比不上店里賣的燒雞,但父親手作的那個滋味讓我難忘。
我父母都是教師,學校事情多,我和妹妹很小就自己做飯。只有過年的時候,父母才有時間和精力下廚,才能吃得這么精細、豐盛。更重要的,對父親而言,年夜飯代表了他作為一家之主的尊嚴。餐桌既是年終總結,也是成果發(fā)布,七個盤子八個碗是必須的,有升學就聊升學,沒有升學就聊平安,總之結論一定是:今年的生活比去年又好了些。
遠在全國的年夜飯地域文化差異,讓各地的年夜飯的風格迥異。
很多時候,過年那天我都在拍攝。
1992年,在無為縣婦聯(lián)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22位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從過完春節(jié)她們離家起開始跟拍,一直拍到她們進入北京、在家政服務中心找到第一份工作,拍到一年后的春節(jié),她們又回到農(nóng)村的家里。這部紀錄片名叫《遠在北京的家》。攝制組是臨時組建的 “草臺班子”,拍攝都在業(yè)余時間完成,經(jīng)費很有限,出差只能坐火車,還常常自己往里貼錢,有時候還要把設備科的人灌醉了偷出攝像機去拍。
1993年的春節(jié)我們在無為縣農(nóng)村女孩兒的家里拍攝。三十晚上無為人要煮紅豆飯,做肉燒豆腐棍子,很香。但我們拍攝時間緊,沒時間吃飯,也不能占老百姓便宜。攝制組的人盯著機器拍別人家團圓,自己抽空啃點兒方便面。那滋味!
《舌尖上的新年》也是這么拍出來的,2015年春節(jié)期間,我們沒有一次能正常吃飯。久了,再不自在也習慣了。
一起吃鹵味,就是活著年夜飯講究的是細活
2009年春節(jié),我負責《生者》欄目,拍地震后災區(qū)人民的過年故事,所有導演分布在四川的11個縣。作為總導演,我在指導拍攝的同時,還要給大家做后勤保障。年二十九,我從成都出發(fā),開車給導演們送吃的。一路到達汶川、茂縣、蘿卜寨、北川、都江堰,送的無非是方便面、火腿腸。送完補給回成都的路上,天快黑了,我突然意識到要過年了。給導演們送去的那些東西,平時還能湊合,年三十可不行。
第二天早上,我跟成都電視臺的導演梁碧波、楊毅一起,先去菜市場,又去雙流縣,打包了芋兒雞、燒肥腸、兔頭、麻辣兔丁、鴨腦殼等冷菜。一路緊趕慢趕,從崇州到什邡的紅白鎮(zhèn),晚上到江油,最后終于到達平武縣的南壩鎮(zhèn),另外一組在青川拍攝點工作的同事那天也趕到南壩,我們和拍攝的那戶人家一起過了個年。
三十晚上,他們家一桌,我們家一桌,我們這桌有主人家做的菜,他們那桌也有我?guī)サ母鞣N鹵味。攝制組的人一邊吃,一邊拍他們過年。將近12點的時候,我去給那家主人敬酒,電視機里主持人突然開始聲情并茂地朗誦,那是零點倒計時,離新的一年只有十幾秒了。他們家人呼啦啦站起來,準備出去放鞭炮。我突然想到,哎呦,我敬什么酒呢,又不是我過年,還得拍攝呢。一回頭,我們那一桌早就沒有一個人,都各就各位干活去了——兩個組、三臺機器,最遠的已經(jīng)到山上準備拍全景了。外面的機器在拍攝,為了防止穿幫,我只能在屋里呆著,陪著兩桌殘羹冷炙,聽著院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看那家人過了他們這一生中第一次防震棚里的新年,心里百感交集。
過了12點,鎮(zhèn)子漸漸安靜下來,路上沒人,燈也都關了。我們的人拍完回來,都兩點了。
我說,要不咱再喝點,今天過年。
大家都擺擺手,說不行不行,要睡覺,太累了。
其實那天吃了什么,我完全不記得。
用一場盛宴,作別記憶中的年
?
過去年夜飯上能吃到最好的東西,而如今則更在意的是那種儀式感。
拍這個片子,食物不是最主要的,我們是想找到中國人和食物的關系。正是食物和享受食物的流程與方法造就了我們,西方有句名言,叫“食物成人”(We are what we eat),進一步來說,是“食俗成人”(We are how we eat)。人的味覺其實很奇怪,什么東西最好吃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人類會有一個普世價值,但美食沒有。健康?營養(yǎng)?這些都不能成為判定美食的標準。
我有個朋友,口袋里永遠裝著花生,無論何時何地,他總能找到借口吃幾顆花生:要喝酒了,“哎,稍等,我喝酒過敏,吃點花生”;胃有點不舒服,“我得吃點花生”;晚上睡不著覺,吃點花生……花生對他來說是食物還是藥物?或者是他最無私的信任對象?這很奇妙。他對花生的依賴,其實也發(fā)生在每個人身上,只是在你身上,花生就變成了紅薯糖、油炸糕、“爸爸做的豬肉燉粉條”、“奶奶包的餃子”……現(xiàn)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總有一種味道,像子宮一樣,會無條件地接納你。
現(xiàn)代化生活已經(jīng)不需要看天時,不需要春節(jié)來傳承經(jīng)驗、指導耕作,春節(jié)已經(jīng)失去了歷史意義。過去的春節(jié)是收獲之后到下次開春忙碌之前這段時間的重要的慶祝活動,是農(nóng)耕社會秩序的衍生和集中展現(xiàn);現(xiàn)在的春節(jié)主題則是民工返鄉(xiāng)、春運高潮、高速公路免費。從農(nóng)業(yè)社會轉(zhuǎn)向工業(yè)社會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來看,春節(jié)已經(jīng)無用。我們今天紀念、展示中國的春節(jié),是在向記憶里的春節(jié)味道致意。
?
?
相關鏈接: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春節(jié)推出免費游園等活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