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收獲》執(zhí)行主編程永新在微博上批評某文學報刊“新批評”專刊,認為其刊登的李建軍批評莫言的文章“已經(jīng)越過文學批評的底線”,是純意識形態(tài)的思維,“文革”式的語言。批評必須專業(yè)在行,出發(fā)點是與人為善。見一個滅一個不叫文學批評,叫“毀人不倦”?。ā缎氯A每日電訊》4月19日)
程永新的微博言論,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文學批評的邊界在哪里的爭論,也引發(fā)了人們對當代文學批評現(xiàn)狀的思考——文學批評到底病在哪里?在報刊雜志上,我們可以經(jīng)??吹脚u文章,批評的對象幾乎也是被大家認可的作家,每次看到這樣的文章,筆者心中就有一種“相煎何太急”的憤慨。每一個成名的作家,他們都寫出了確實優(yōu)秀的作品,雖說帶著作者的感情色彩,但在當時,總有值得我們欣賞的地方,有文章自身的價值。
回顧莫言獲獎的那一刻,筆者非常激動,為我們祖國出現(xiàn)了這么一位走入國際的“作家”深感自豪!不僅僅是筆者,全國上下,都在為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歡欣鼓舞,都沉浸在一種“揚眉吐氣”的巨大的喜悅中。莫言的作品被瘋狂搶購,那一段日子,莫言幾乎比明星還受推崇,莫言在民眾之間,成了“時代英雄”。
當事人李建軍指出,莫言的小說在渲染人性惡的一面,不能提供給讀者一種生活的啟示和方向。那么,筆者心中也有疑惑,為什么他就不能站在國家的立場,站在那么多因莫言而激起斗志的學生的立場,去挖掘莫言作品中好的一面,去引導讀者學習積極向上的精神呢?非要毀人不倦嗎?莫言的作品在世界各國都有很多讀者,日本、法國、意大利和德國最為突出,在海外頗具影響力。批評莫言,就是給自己一個響亮的耳光,就是對中國文學的否定。如果真是站在文章的立場上,那么筆者認為,直接與莫言“剖心置腹”、“促膝夜談”,做真正的學術(shù)探討,這樣,是不是更為“坦誠”呢?
“不經(jīng)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敝袊鴥?yōu)秀作家在成名前,都經(jīng)歷了長時間、非同尋常地艱辛與努力,他們靠的是實力,不僅僅是靠機會、靠時代成就了他們,他們的精神是后輩們學習的動力。前段時間,我們正在呼吁中國文化的缺失,造成了中國孩子們心靈的空乏。莫言的獲獎掀起了一陣陣文學熱,不管莫言的文化是否人人都能讀明白,莫言的獲獎,確實讓更多的國人走進了文學世界,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感受文學的魅力不是一時,而是一生。“毀人不倦”的結(jié)果就是加深人們對文學的偏見,扼殺國人的閱讀興趣。
諾貝爾文學獎一直就是國人心中的夢想,如今實現(xiàn)了,莫言的成功,是中國文學的成功,是中國人的成功,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我們都應(yīng)該“保護莫言”,“保護我們的文化”,維護民族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