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異地高考(微博)終于被納入教育發(fā)展藍圖。教育部剛剛下發(fā)的《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明確提出:推動各地制定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省內流動人口就地參加高考升學以及省外常住非戶籍人口在居住地參加高考升學的辦法。
一方面是外來移民者的聲聲吶喊,另一方面是原住民的竭力自護;一方面是弱勢群體的奮力抗爭,另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設置的重重門檻;一方面是對教育公平的呼喚,另一方面是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雖然曙光在前,但異地高考,這個既令人向往又讓人心痛的夢想要真正實現(xiàn),注定還要經歷重重阻力。
一辯:全國同考一張卷,共用一個分數(shù)線?
正方:同條件競爭,才是最大公平
劉萬全(學生家長,在京務工人員):我1998年來北京打工,已經在這座城市生活了14年。2001年,女兒出生后就一直在北京生活、上學,如今她已是一口標準的北京話。但因為沒有戶口,孩子以后只能回老家高考,每每想到這些我們就十分難受。
我認為,國家現(xiàn)在倡導社會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最重要體現(xiàn)。孩子回到四川老家,考上名校的難度比在北京的同學大大增加,這何來的公平?就應該允許我們這樣家庭的孩子獲得和北京孩子一樣的升學權利。當然,為了做到徹底的教育公平,我覺得可以打破現(xiàn)在的分區(qū)域高考限制,全國統(tǒng)一命題,統(tǒng)一高考,統(tǒng)一劃定分數(shù)線,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公平競爭。
反方:統(tǒng)一考試,會毀了北京的素質教育
宋志雄(北京某中學教師,學生家長):我堅決反對再次回到全國統(tǒng)一高考,統(tǒng)一劃定分數(shù)線的年代。那是對這十幾年來高考改革的一次全面大倒退,對于基礎教育的打擊幾乎可以說是毀滅性的。
我相信幾乎所有的北京學生家長都會反對,倒不僅僅是因為這樣會使得北京學生的高考升學難度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全國統(tǒng)考,北京孩子必將花費更多精力用于應試,而北京中小學教育幾十年來形成的“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動手實踐”的素質教育模式,將在應試沖擊下毀于一旦,這是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愿意看到的。
二辯:高校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名額?
正方:全國“納稅人”養(yǎng)的大學,理應全國公平招生
劉先生(公務員(微博)):中國的公辦高校,都是有國家財政撥款的。既然是由全國的“納稅人”養(yǎng)的大學,我覺得就理應公平招生,絕對不能出現(xiàn)“北京孩子上北大的概率是河南孩子的60倍”這種情況。
公平招生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高校根據(jù)各省區(qū)的人口比例分配招生指標,這樣既能夠保證浙江、山東、廣東這樣的教育發(fā)達地區(qū)有足夠多的學生升入北大、復旦等名校,同時也能確保青海、貴州等西部省份有學生獲得國內頂級的高等教育。這些學生對于這些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將發(fā)揮重要作用。事實上,國家已經開始安排相關的行動,比如今年各高校都在國家貧困連片地區(qū)根據(jù)人口比例專門投放了招生指標,就是很好的嘗試。
反方:失去“地方支持”,高校將損失巨大
孫敬東(化名,北京某部屬高校副校長):作為一名從教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當然希望學校能在全國范圍內通過最公平的方式,選拔到最優(yōu)秀的學生。但我還是高校的管理者,從學校的長遠發(fā)展為計,我們必須要給予北京招生名額和政策方面的傾斜。
高校的發(fā)展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土地、政策、環(huán)境設施保障等多方面要素,后者主要就來自于所在地的支持,從市、區(qū),甚至到街道。而一旦“公平招生”,我們就將在許多地方失去這些支持,這將對學校的發(fā)展帶來巨大損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地方)時不時給你來次電路檢修或者道路養(yǎng)護,就夠你麻煩的了。
所以,我認為一旦實行異地高考,北京、上海等地應更多地投放招生計劃指標,以保證不會影響到常住人口子女高考的利益。
三辯:異地高考,北上廣應設“門檻”?
正方:設“門檻”可有效防止高考移民
侯正方(教育學博士):實行異地高考,最大的反對聲音就是“會導致大規(guī)模移民潮,給北京、上海、廣州等教育發(fā)達城市的管理、保障帶來巨大壓力”。我想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立異地高考“準入門檻”。不同的地區(qū)、城市,根據(jù)不同的生源、教育需求和教育資源狀況,設置不同的要求,比如你在當?shù)毓ぷ鞫嗌倌辏⒆釉诋數(shù)亟邮芰硕嚅L時間的教育等。各地的“門檻”可以不同,北京、上海可以高一些,以遏制高考移民潮。這需要地方政府好好調研,拿出一個合理的尺度。
反方:設“門檻”違背了對教育公平的原始訴求
呂琳(海淀區(qū)河北籍學生家長):異地高考,本來就是推進教育公平的一項有效措施。如果再在上面設立一道“門檻”,豈不是違背了這種公平性,這樣的異地高考還有什么意思?
現(xiàn)有的高考制度是同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相掛鉤的,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原來制定的戶籍制度已經不再適應現(xiàn)代城市人口流動的需要。因此在實行異地高考等高考制度改革的同時,應該逐步改革這種戶籍管理制度,推動社會管理的進一步發(fā)展。
而此時如果再在異地高考的政策上加上“有限準入”的“門檻”,那跟原來的“引進高層次人才,其子女戶籍可同時遷入并能參加高考”等已有政策有何區(qū)別?教育公平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專家觀點
異地高考應由國家制定辦法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剛發(fā)布的規(guī)劃,基本“坐實”了國務院通過的只是對異地高考的原則性意見。這樣一來,教育部的責任,就從研究制訂異地高考方案,變?yōu)榱送苿痈鞯匮芯恐朴啴惖馗呖挤桨?,解決異地高考問題的皮球,就這樣從中央踢向了地方。
一直以來,我認為解決異地高考,應該由國家層面出具體的方案,而不是只出原則性的意見。地方在制訂異地高考方案時,定然會考慮到原住民的利益因素,如果當?shù)氐恼猩媱澆蛔?,考慮到本地戶籍人口的高考利益,地方政府設置的異地高考“門檻”肯定會相當高,異地高考問題難以得到根本解決。
解決異地高考的思路,無非有二:一是從戶籍入手,放寬高考報名條件限制;二是結合高考改革,通過自主招生解決異地高考。這兩種思路,都適宜由國家層面出臺具體的方案。
葛劍雄(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高教已非義務教育,國家應保證公民有求學權利,但無法保證都能入學。高教投入部分出自中央政府,應面向全國公正分配;部分投入出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本地公民,也應適度、逐步向外地公民開放。故對異地高考應有一定條件,并逐步實施,兼顧雙方。
高教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全國自由報考、各高校在全國范圍自主招生,但在各地差異極大、教育經費仍嚴重不足的現(xiàn)實下,只能經過長期努力才有可能實現(xiàn)。如各校都按分數(shù)或自定指標錄取,老少邊窮地區(qū)的學生還能照顧嗎?如全面放開異地高考,又有多少家庭有條件提前送孩子去發(fā)達的異地讀高中?
眾說紛紜
不如讓考生覺得在哪考都一樣
黃瓜白菜:就算把全國所有省份的學生數(shù)量平均成一樣,北大還是北京的大學,浙大還是浙江的大學,南大還是南京的大學……異地高考雖然平衡了各地考生,但是也會促發(fā)本地人排外、城市人口超負荷、交通擁堵、房價高漲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與其想盡辦法異地高考,不如想盡辦法讓考生覺得在哪考都一樣!!
麥兜媽-:我們的基本立場是:當?shù)亟蛹{了我們作為這個城市的勞動力和納稅人,卻把我們的孩子拒之門外,這不公平也不人道,為所有納稅人提供不分戶籍不分貧富不分地位的公平的教育機會,是當?shù)卣牧x務。
ALEX_辛:如果說長期的教學環(huán)境相同,那么學生們應當享受同一個地域的高考錄取政策。大學不是地方的大學,是國家的大學。但是異地高考涉及到的社會因素太多,應該穩(wěn)妥的,循序漸進的進行改革。個人覺得如果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在上海學習的孩子,應該允許參加當?shù)馗呖己弯浫 ?/p>
天魔翔伏:開放異地高考,將導致幾個后果:1、京津滬廣的教育資源將被一搶而空,外地官員和富商子女將洶涌而來。2、高考移民潮瞬間爆發(fā)。3、貧苦農民的孩子將永遠喪失“高考改變命運”的機會。
初中肄業(yè):目前,堅冰沒有打破,靴子尚未落地,民眾還需繼續(xù)努力。地方的突圍嘗試固然值得期待,還需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要知道,那些對政策望眼欲穿的外來務工人員,都在與時間進行著事關子女命運的賽跑。反對所謂積分制歧視,呼吁教育公平,支持異地高考!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