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解放戰(zhàn)爭期間,人民群眾雖然生活極為艱苦,但他們仍節(jié)衣縮食,積極籌糧捐款,支援作戰(zhàn)部隊。圖為群眾從幾十里以外的五指山擔著當地的土特產來慰問子弟兵。林萌翻拍自《碧血瓊崖照千秋》畫冊
據《紅旗不倒——中共瓊崖地方史》記錄,僅1948年,白沙、保亭、樂東三個縣就有2000多名黎族、苗族青年參加了瓊崖縱隊,還有大批青年參加了地方武裝和保鄉(xiāng)隊、保家隊和保田隊等民兵組織。在他們的推動下,當年年底,瓊崖民兵就已發(fā)展到1.8萬余人。
“明天早上,人民解放軍英雄們要從這里經過,我們要準備好娛樂節(jié)目來歡迎和歡送他們!”剛剛復辦的瓊崖公學里,喜訊如同春風傳播開去。第二天清晨,同學們就活躍起來,透過薄霧看去,搭彩牌的,寫標語的,排節(jié)目的……人人忙得不亦樂乎。
不一會兒,天光大亮,抬著日式、英式、美式、中式等各種輕重武器的人民解放軍行列昂首跨進校門。同學們高舉雙手揮舞著,放開了喉嚨歌唱著、高喊著:“我們要跟著共產黨,走上人民解放的戰(zhàn)場,把建設新瓊崖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
這是1948年,瓊崖縱隊的一支隊伍經過原樂東縣番陽鄉(xiāng)時,受到瓊崖公學師生熱烈迎送的場景。歌聲飛揚,他們停下腳步,與師生和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牽手歌舞起來,卸下連日烽火帶來的緊張和疲倦,沉浸在新解放區(qū)的歡樂氣氛之中。
歌聲筑牢軍民魚水情
這便是海南少數民族人民的樂觀天性,與歌舞相伴一生的他們,即便在最為艱苦的歲月里煎熬,也不愿放棄對藝術的向往,不愿放棄那份載歌載舞帶來的熱情與天真。
瓊崖縱隊第三支隊第三大隊政委潘照曾動筆寫下這樣一段經歷:戰(zhàn)亂中,他因負傷暫居在吊羅山下的一個苗族村莊里,受到當地群眾的厚待。一日,他受一位苗族大嫂邀請,到家里吃新鮮番茨。交談中,他發(fā)現少數民族群眾對歌謠很感興趣,當過宣傳干事的他便靈機一動,“我為什么不把少數民族的苦難史、斗爭史編成瓊劇樣板戲來唱呢?這樣即便不能打仗,也還能做些宣傳發(fā)動工作哩!”
回去后,他用了一番心思,精心編寫了幾段瓊劇唱腔,又到大嫂家里一句一句教唱起來。在場的苗族同胞聽了無不感到新鮮,學唱的興致很高。大嫂握著他的手:“政委呀,這瓊劇太好聽了。你們部隊上的人,干什么都行!”
這樣一來,潘照成了當地群眾心目中的“能人”。在他印象中,“我住的茅屋可熱鬧了。來這里的苗胞們坐的坐、站的站,實在擠不進來的就站在門口,無論是學習唱歌、唱戲還是識字,都很認真。”
歌聲里的赤誠能夠觸及靈魂。兩個多月后,原本陌生的瓊劇,苗族群眾張口就來。敵軍在山下懸賞,誰送去潘照的人頭就賞光洋500塊。村子里的群眾聞訊赤著腳跑到潘照面前,只為了說:“他們就是懸賞1千塊,咱苗人也不去領這個錢!”
魚水深情在歌聲中繼續(xù)發(fā)酵。1948年,樂東、保亭、白沙等少數民族地區(qū)也逐一插上了鮮紅的黨旗。勝利的號角無論吹到哪個黎村苗寨,都有少數民族群眾自發(fā)組成慰勞隊,拿出山蘭酒和山豬肉慰勞他們心中的“父母軍”,紛紛請求加入隊伍,投入到解放戰(zhàn)爭的最前沿。
那是多么動人的場景啊,遠離槍林彈雨,軍民圍坐在流水清淙的萬泉河旁。黎家漢子酒到酣時,牽起身旁的姑娘縱情唱起山歌:“五指山上飛紅云,紅軍來到咱黎村,青藤纏樹永相隨,黎家世代愛紅軍……”
填飽肚子咱上陣殺敵
到了1948年6月,樂東宣告解放之時,白沙、保亭、樂東三縣連成一片,五指山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為解放海南島奠定了堅不可摧的基礎。
革命戰(zhàn)爭的發(fā)展,要求解放區(qū)普遍深入地開展土地改革的運動。瓊崖區(qū)黨委是懂得群眾期盼的,他們知道,在政治上已經得到翻身的解放區(qū)農民,也迫切要求得到土地,這樣才能徹底擺脫封建剝削,在經濟上也得到真正的解放。因此,只有徹底解決土地問題,才能進一步發(fā)動農民群眾,發(fā)展生產,支援前線。
此前的1947年8月,瓊崖區(qū)黨委和馮白駒分別發(fā)出《關于執(zhí)行中央“五四指示”解決土地問題的工作指示》和《猛烈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的號召,號召黨政軍民一起動手進行土地改革,開展清算奸霸、分田、分浮財斗爭。到了1948年10月,全島已有8個縣的71個鄉(xiāng)鎮(zhèn)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土地改革。
當年10月31日發(fā)出的《瓊崖區(qū)黨委致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電》向遙遠的中央傳達了喜訊: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是瓊崖歷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社會大變革。翻身農民生產熱情空前高漲,僅白沙一處,就從絕大多數民眾沒飯吃或吃不飽,發(fā)展為除了白沙的紅毛、水滿、細水等三個鄉(xiāng)鎮(zhèn)尚缺糧食之外,其他各鄉(xiāng)鎮(zhèn)已無饑餓狀況。
“廣大農民千百年來被壓迫剝削、忍饑受凍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解放區(qū)的上空,時時傳來叫人興奮的歡呼。那震天的高呼,是酒足飯飽才有氣力發(fā)出的聲響。很快,填飽肚子的少數民族群眾帶著滿腔的感激之情,成立了貧農團、農會和民兵組織,為了保衛(wèi)斗爭果實,還在“保鄉(xiāng)保田”的口號下踴躍參軍參戰(zhàn)。
瓊崖公學的教育骨干祝菊芬在筆記本上記下了少數民族群眾翻身之后,踴躍報名參軍的一個生動場景:“番陽市南部的一丘低田中,又齊集四百八十多男女群眾在農會主持下召開大會。刺骨寒風中,很多群眾只穿著樹皮制的無紐短衣,拾柴禾燒火……”又有一日寫道,“番陽峒召開武裝保衛(wèi)斗爭果實大會,三百人參加。當場響應報名地方武裝(翻身連)的有四十五人?!?/p>
“生活中發(fā)生的改變,讓少數民族青年認識到,共產黨和解放軍確實是為了解放窮苦百姓而奮戰(zhàn)在斗爭一線的,革命積極性也就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闭劦缴贁得褡迩嗄甑膮④姛崆椋∥h史研究室原主任邢詒孔頗為感慨,“少數民族群眾心思單純、情感真摯,當他們認準一個人、一支隊伍,就愿意把一切奉獻出來,到死也不變心?!?/p>
據《紅旗不倒——中共瓊崖地方史》記錄,僅1948年,白沙、保亭、樂東三個縣就有2000多名黎族、苗族青年參加了瓊崖縱隊,還有大批青年參加了地方武裝和保鄉(xiāng)隊、保家隊和保田隊等民兵組織。在他們的推動下,當年年底,瓊崖民兵就已發(fā)展到1.8萬余人。
海南省委黨史研究室這樣評價:“這些翻身農民參軍參戰(zhàn),對鼓舞部隊士氣、擴大部隊的建制起到了很大作用?!?/p>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解放區(qū)的天,是藍藍的天。在1948年開展的“秋季攻勢”取得重大勝利以后,根據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也開始活躍起來——手工業(yè)作坊建了起來,食用油加工廠重新啟用,縣區(qū)里的供銷社相繼出現,部分農村也辦起了識字班和小學,一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瓊崖區(qū)黨委敏銳地意識到,各項事業(yè)興辦在即,但根據地地處少數民族地區(qū),文化和觀念相對落后,亟需大批干部來管理和領導。于是決定,復辦瓊崖抗日公學,并將其更名為“瓊崖公學”。
新生的瓊崖公學應該辦在哪里?《瓊崖公學史稿》(初稿)記載,瓊崖區(qū)黨委認為,樂東縣土地肥沃、糧食豐富,特別是番陽鄉(xiāng),自從實行土地改革后,黎苗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高,“把瓊崖公學建在那里,黎苗兩族人民一定會大力支持!”
即便是數十年后的今天,站在瓊崖公學紀念亭舉目遠望,仍可見四面山巒起伏,森林疊翠,昌化江的滔滔江水自東向西從村莊的北邊穿過。座落在此的瓊崖公學坐北朝南,背靠巍巍的抱倫嶺。不難想象,人們當年為何交口稱贊:“師生們在這樣的地方工作和學習,算是享受了大自然恩賜的洪福。”
那一年,番陽鄉(xiāng)的少數民族群眾一聽說瓊崖公學校址設在家鄉(xiāng),興高采烈地互相轉告?!胺磉B”的民兵帶領群眾,自覺地組織起建校隊伍,上山伐木、砍竹、割茅草,建起6間木泥結構為墻,茅草蓋頂的教室。后來,又在部分師生抵達后,攜手在20天時間里,逐一建起了7間宿舍和1間足以容納幾百人的禮堂!
用時新的話來說,這樣的建筑效率堪稱“瓊公速度”,但“交付”使用的建筑卻并不馬虎。從瓊崖公學走出來的學子符桂森還記得第一眼看到瓊崖公學時的感受:“校門上方懸掛著吳乾鵬校長親手刻制、象征工農聯盟的‘鐮刀斧頭’,還有一個解放軍戰(zhàn)士雕像,威武雄壯、栩栩如生,人們走近一看,無不肅然起敬?!?/p>
盡管肩負“在革命的熔爐鍛煉自己,以便投入人民解放的斗爭中”的重大使命,該校黎族學生王健雄的回憶卻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學校里到處都是書聲朗朗、歌聲嘹亮。師生們在文體活動方面搞得很活躍,時不時與黎族苗族群眾搞聯歡,充滿著革命的樂觀豪情?!?/p>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在解放戰(zhàn)爭的最后階段,瓊崖公學派出200多名學員,組成白沙、保亭、樂東、瓊中等4個工作團,深入到黎村苗寨,組織群眾搶收糧食,藏好糧食,報名參軍,支援部隊。在他們的宣傳發(fā)動下,4個縣的群眾積極收糧、藏糧、獻糧,并動員了一大批青年民兵上陣殺敵。
僅是樂東縣工作團,就動員了當地千余名青年報名參軍,占全島參軍青年人數的三分之一;鼓勵了當地群眾為支援前線獻糧兩千石,這一項“戰(zhàn)績”亦在全島拔得頭籌。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瓊崖公學的校舍已然不復存在,而人們路過屹立于辦學舊址的瓊崖公學紀念亭時,仍會用黎語、苗話輕輕哼唱那首祖輩從工作團學生那里學來的校歌:“我們要跟著共產黨,走上人民解放的戰(zhàn)場,把建設新瓊崖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
瓊崖公學
1940年夏,馮白駒將軍在海南澄邁縣美合根據地創(chuàng)辦了瓊崖公學,專門培養(yǎng)革命骨干。同年冬天國民黨反動派制造了駭人聽聞的“美合事變”,瓊崖公學被迫停辦。直到1945年春,瓊崖特委建立白沙抗日根據地,瓊崖公學才又在白沙縣阜龍鄉(xiāng)恢復辦學。1946年初內戰(zhàn)爆發(fā)后,“瓊公”再度停辦,在讀的學員全部隨軍作戰(zhàn)。1948年6月,瓊崖特委勝利建立了五指山根據地,不久后“瓊公”在番陽鎮(zhèn)恢復。到1950年5月海南解放為止,瓊崖公學共培養(yǎng)1500余名革命骨干,為海南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