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春天還沒有正式到來,但是海南島煦暖的中南部地區(qū)已經開始插秧,播種新一年的新希望;北部部分地區(qū),也有一些農民開始育秧,不過,多數地區(qū)普遍在春節(jié)過后才開始育苗和插秧。
海南島的水稻栽培歷史不可謂不悠久,大約在三四千年前就有稻谷栽培,是我國栽培稻種起源地之一;海南島野生稻資源也豐富,是我國水稻育種的資源庫;海南島長夏無冬的獨特氣候條件,更是我國少有的一年能種三造水稻的地區(qū)。
1月,中國糧食主產區(qū)的土壤已經進入“冬眠”,而在海南三亞,一粒粒稻秧正在從土壤中“伸出頭”來。這些稻秧正在承擔著“中國飯碗底部支撐”的使命,一是為內地春種提供稻種,另一是檢驗稻種的質量。
這些稻種,有相當一部分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其祖本就是海南土生土長的野生稻。
海南島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大約3000—4000年前就已有稻谷栽培,是我國栽培稻種起源地之一。海南島野生稻資源也豐富,是我國水稻育種的資源庫。而且,因其獨特的氣候條件,是我國少有的一年能夠種植三造水稻的區(qū)域。
“禾雖三熟,而往往不給”,海南歷來糧食不能自給,要靠島外輸入,蘇東坡貶謫儋州時曾感嘆“北船不到米如珠”。
3000年前
瓊島已種稻
三亞落筆洞周圍就有野生稻。落筆洞是一萬年前的海南島最早居民“三亞人”生活的區(qū)域,上世紀30年代的這一發(fā)現,讓不少專家為之振奮。雖然,發(fā)掘鑒定未見稻谷遺存,無法證明“三亞落筆洞人”已經種稻,但至少可以說,具備了野生稻栽培的前提條件。
海南島有種植稻類的文獻記載始自漢代?!稘h書·地理志》記:“儋耳、珠崖郡,男子耕農,種禾稻苧麻?!?/p>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教授陳光良認為,海南島有文獻可證的種植稻谷的歷史年代至今大約2200年。由于考古學成果已經一再證明,我國稻作的產生及其擴展,是由于古代百越族群的不斷遷徙而“連稻聲和稻種一齊傳播的”。據此推測,海南島引入種植稻谷的年代應早于文獻記載的一至兩個千年,至今大約3000—4000年。
從漢初到唐中期大約一千年,由于海南島人口增長緩慢,特別是水利設施落后,海南稻谷的種植處于一種遲緩的拓展狀態(tài)。宋元時代,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廣,海南糧食生產開始出現轉機。所謂占城稻,是宋真宗遣使取種占城(今越南)而得名,適宜山田生長、收獲期短、產量較高,海南人也稱之為“安南占”(安南也是越南的古稱)。
占城稻種的引進,讓海南稻谷從漢代的1-2熟,開始有三熟。明正德《瓊臺志》記述:“自宋播占禾種,夏種秋收今有三熟者”。
明代實行獎勵開荒、移民屯田、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是本島全面開發(fā)時期。引進的稻谷品種也大大增加,據載粳稻有54種、糯稻有23種。
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海南米谷尚難自足。民國《海南島志》稱,“全瓊所產谷米不足自給,每年由安南、暹羅(今泰國)、安鋪(廣東安鋪鎮(zhèn))各地進口米價,其數達200萬兩以上?!泵糠觑L災雨災,就會引發(fā)饑荒。
海南野生稻改寫
世界水稻育種史
時常出現饑荒的海南島,卻為解決世界“饑荒”做出了貢獻。讓中國水稻畝產從350公斤增長到1000公斤以上。
2014年10月10日,經過農業(yè)部現場驗收,袁隆平團隊研發(fā)的超級稻新品種,平均畝產量突破一千公斤大關,達到1026.70公斤。而在袁隆平雜交水稻出現前,中國常規(guī)水稻畝產僅為350公斤左右。
1970年11月2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亞南紅農場技術員馮克珊在南紅農場發(fā)現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帶領科研人員,以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種,與保持系、恢復系配套,并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水稻,畝產量大大提高,被譽為水稻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海南野生稻資源豐富。1932年和1933年,中山大學植物研究所在崖縣南山嶺下和小抱扛田邊發(fā)現疣粒野生稻種。1978年-1982年全國開展野生稻資源普查,查明海南島生長有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及藥用野生稻三種,分布各縣65處,以普通野生稻為多,有32處,是栽培稻的祖先。(《海南省志·農業(yè)志》)
據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孟衛(wèi)東介紹,全國同時分布有3種野生稻的省份,只有海南和云南。
但是,海南野生稻處于瀕危境地。2002年至2012年,省農業(yè)廳、省農業(yè)科學院、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等單位對上世紀80年代發(fā)現并記載的海南野生稻分布點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118個普通野生稻分布點僅剩18個,84.7%的普通野生稻分布點消失,75%以上的藥用野生稻分布點消失,83.9%的疣粒野生稻居群受到中重度外界干擾。
千年山蘭稻再煥光彩
海南稻谷品種數量多,水稻品種,明代有77個,民國時期有240個,上世紀70年代有560個。陸稻品種有44個,按本地習慣分為坡稻和山蘭稻,其中坡稻品種13個,山蘭稻品種31個,此外還有不少小米品種。(《海南省志·農業(yè)志》)
然而,隨著高產稻種的推廣,不少本地產量低的特色品種開始逐漸消失。1956年,我省陸稻種植面積達到56萬畝,如今,只有中部市縣零星種植,品種也僅兩三種。
海南文史專家王俞春說:“過去我們吃過的鴨腳粟、狗尾粟,因為其穗梗的形狀像鴨腳和狗尾而得名,上世紀60年代種植面積還有7萬畝,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p>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那些海南獨有的和有歷史文化的稻谷品種,值得發(fā)展。”王俞春說,人們現在吃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了,開始注重質量安全和文化歷史。
?
?
相關鏈接:
中國轉基因水稻受困產業(yè)之難 公眾質疑聲高漲?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